很多時候,我并沒有明確的買房計劃,純粹是愛看。媽媽和身邊的朋友經常笑我,又不買干嘛浪費時間去看。我也不知道為什么,仿佛某種神秘的召喚,完全不受理性控制的那種圖片。 時間花在哪里是看得見的,真的不是一句空話哈哈。那么,看房這項“興趣愛好”到底帶給我什么?實在太多了~別笑啊。若不是我昨天半夜坐在陽臺上吹著風,無限辛酸地回顧我五一的“別墅之旅”,我也沒發現自己對于這件事,居然有那么多話想說。 總想著一步到位,很難找到滿意的房子。好地段好格局好朝向還剛好符合預算的房子,是不存在的。不是客觀上不存在,而是沒有一個房子剛好完美契合你的實力和欲望(錢多到不用考慮這些的不在我們討論范圍內)。我也是在看過N套房以后才有了這么痛的領悟。 痛歸痛。一旦領悟到這個道理,買房之路就豁然開朗了。只要想到這個房子不會住一輩子、它也不會是我唯一的房子,就不會那么糾結了。
我自己的買房標準:一看地段,二看配套,三看房子朝向格局,四看物業。 地段永遠是第一位,要么選核心地段,要么選未來可能變成核心的地段,核心地帶的話,小一點也沒關系,房子可以換大的,但好地段寸土寸金,房子賣一套少一套。好地段的房子才保值。 非核心地段最好買獨棟,無論何時,城市里的地都是稀缺資源。小時候陪奶奶到處看房(愛看房可能是遺傳),在我們那個小城市,她放著一套寬敞明亮的大宅不買,買了一個又小又局促的小房子。我問她為啥,她說:好地段買房子,不那么好的地段買地。 我一般會選一些超過我的承受范圍的房子來看。因為我買房的原則是:選那些高于自己承受的范圍一些的房子。也就是那些以我當時的負荷能力來說買起來并不輕松、需要踮踮腳尖才能夠的著的房子。因為房子不是消費品,它不僅代表我們現在的能力,也代表以后的可能性。
買“超出能力范圍一些”的房子,就像定了一個明確目標激勵自己去努力。從我過去的買房經驗來看,這是非常管用的“雞血”。每換一個房子時我都在想,為了供房以后要更努力工作了。起初一兩年總是很吃力,但隨著收入增長(還有通脹)慢慢壓力就沒那么大了。 如果我選那些輕輕松松就能買的房子會怎樣?以我懶散的個性,大概也就得過且過了吧。 而因為有了這個“欲望”,我確實更努力工作了,然后又換了更喜歡的房子。 當然,因為每次換房都不是為了投資而是為了改善居住環境,這些所謂的”增長“最終還是回到了房子上。但至少我的居住環境變得越來越好,幸福感大大提升,這也是一種巨大回報吧!更何況,我還持有了可以隨時變現實現財務自由或傳給下一代的固定資產呢哈哈。
不要擔心麻煩中介,更不要覺得看了不買很不好意思。十個人里有一個人買了,他已經賺夠傭金。更何況,厲害的中介不會那么短視。我現在的中介,幫我買了一套房后過了三年了關于房子的一切事宜都是隨傳隨到盡心盡力,后來我買賣房產都通過他,也一步步看他升職加薪。好的關系,從來都是彼此尊重,互惠互利。